农村劳动创业、带头致富的典范
- 2022-09-20 作者:范义浏览:684
——记辽宁省劳动模范、东港市地丰家庭农场农场主
(辽宁区域经济/范义)宋成军,东港市十字街镇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过自身不断努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先进个人,始终秉承着与村民一同过上幸福生活为夙愿,积极发展农业,是农村劳动创业、带头致富的典范,“踏实肯干,诚实守信”是大家对他一贯评价。
宋成军从 2011 年开始流转承包土地进行水稻种植,2014 年成立东港市地丰家庭农场,将水稻的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管理,从一开始流转 100 多亩,如今流转土地达到 5000 多亩,种植管理方式不断优化,机械化生产贯穿 整个水稻生长周期,经过十年的精心耕作,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管理经验,在东港市种植行业树立了标杆。
一心为农带头致富
宋成军认为,作为种粮大户,更要起到带头作用,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 命,把带领当地农民“种优质水稻、夺粮食高产”放在第一位。在党的政策引导下,带领周边农户,顺应市场,进行水稻优质品种种植,是宋成军一贯坚持的观 点。多年来,宋成军根据自己的经验,凭借东港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越光水稻种植及越光大米销售,引导周边农户一起种植越光水稻,并负责技术指导,联合农户一起打开销售渠道,增加农户收入。同时积极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很多农业项目中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2015年,为了增加大伙收益,宋成军亲自到江浙沪一带考察市场联系客户, 最终同几家优质的大米销售商达成合作协议。为了保证供货质量,达到采购商要 求的绿色食品标准,由宋成军带头联合部分农户,统一制定水稻种植方案,从改良土壤、有机种植,选种、配肥、防病虫害到水稻收割加工,均按照绿色种植方案进行,通过一年年的精心摸索管理,终于种植出中国独有的顶尖级“东港越光 大米”。
为粮丰产创新管理
2022年,宋成军在东港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为 5000 多亩,排在丹东地区前列。宋成军先后投入资金 500多万元进行农业种植基础设施:配套的插秧机、施肥机、旋地机、收割机、农用无人机等多种农业现代化机械设备;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又建设了4000 多平晾晒场、千吨储粮仓、45 吨烘干塔,为储藏销售优质粮食打 下坚固基础。同时在种植管理方面,宋成军带领大伙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学以致用。在2018年至2021年期间,推广了“水稻测深施 肥技术”、“绿色环保全面高效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等项目,为东港市农业绿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至今,宋成军积极的参与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种农业项目。在水稻绿色高质高 效项目和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所种植的品种全部都是优质米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由于其在项目区积极推广水稻绿色 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其粮食每亩产量至少高于当 地平均水平70 斤,亩效益至少增收120元。目前宋成军拥有自己的大米品牌“地丰海壮”,其种植的水稻已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是民生之根本,相对于其他行业,更加辛苦和磨练 人,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宋成军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 2015年10月, 收割季节赶上暴雨,大片水稻淹在地里收不上来,还有 2018 年台风登陆,使水稻 大规模减产,但这些困难没有将宋成军击倒,反而一次次的激发他的斗志。他经 常给周边农户讲“如今科技这么发达,天气预报精确到每小时,只要我们配合老天,抓住农时,就能种好地”。
2020 年和 2021 年都遇到了秋涝,宋成军根据天气情况,带领大家及时调整收割时间,边收割边烘干,把损失降到最低,达到了稳产增收的效果。为以后秋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2 年受疫情影响,各类化肥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种植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对于宋成军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宋成军将“听党话,跟党走,勿忘初心,以农为本”作为自己的信条,他认为,在任何时候,党和国家都是人民最坚强的后盾, 自己就将种地这件事踏踏实实的做好,用实际行动给社会交付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将不骄不躁,无惧未来,不惧风雨,仍旧在广袤的农田中挥散汗水,收获金秋。为振兴东港农业大发展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杨芳
- 上一篇:走出一条机械化规模化的新农业之路
- 下一篇:心系民生无小事,履职尽责解民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