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着对乡村教育事业大爱的优秀教师!
- 2023-04-17 作者:范义浏览:3200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第五中学教师张万波
(辽宁区域经济/范义)上好一两堂课容易,上好每一堂课不容易;当一两天乡村中学的老师不难,当一辈子乡村中学的老师很难。无私奉献默默耕耘在乡村初中的校园里,视学生如亲人和朋友,真诚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他用无私的奉献和执着的坚守书写着一个“小个子”教师对乡村教育的大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的朴实情怀。
在山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教育界,一提到第五中学的张万波老师,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大拇指。张万波毕业于本溪师专,本科学历,中学正高级教师。现任本溪县第五中学教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九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二十六年的从教经历,他一直耕耘在距离县城一百公里的乡村中学。他从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学到镇里中学,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凭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觉悟,挚爱着乡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倾注严父慈母般的亲情,用爱滋养着每一个乡村的孩子。他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14年5月28日受到了县报和县电视台的采访,他的教育事迹在县电视台的新闻中播出。他先后获得本溪县师德标兵、本溪市优秀教师、辽宁省农村初中数学骨干教师、辽宁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殊荣。这一张张荣誉证书,不仅见证了他对乡村教育的默默付出,同时也为他在乡村教育领域赢得了远比金杯、银杯更珍贵的口碑。
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乡村班主任工作中
1997年的金秋时节,张万波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梦想,以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回到了本溪县南部山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祁家堡中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尽管理想和现实之间有很大落差,但是他还是很快调整心态,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学习。2006年在调整学校布局的大背景下并入了本溪县第五中学,在本溪县第五中学这片沃土上播种了他的教育梦想,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当了十六年乡村中学班主任也就经历了十六年的风雨晨昏。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乡村班主任的工作的真谛也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用爱收获快乐!
2000年下学期,张万波担任初三班主任,并执教当时老教材的代数和几何两科,那是他第一次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也是第一次接触初三的数学课教学,又赶上妻子怀孕,他家离学校二十二里,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骑自行车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风雨无阻,从未改变过。当时班上有个叫刘政楠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父母离异,产生辍学的念头。张老师亲自到他家里,看到在道边的两间泥土房和屋里乱七八糟的摆设,全然没有一个家的温暖。他亲自点火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刘正楠说从他父亲走后他没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那一夜张万波住在他家,和他谈了很多,最后让他和老师一起回学校,以后所有的一切都有老师呢!刘正楠终于重回校园,而且比以前更刻苦,学习成绩也更优秀了。尽管当时的工资不多,并且不按月发放,但是他每月都给刘正楠一定的生活费。就这样,在张老师的爱心感化下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初中的学业,2001年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在2001年的中考中,他的班有3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还有5名学生自费上了重点高中。尽管数目少得可怜,但是对于一个好学苗从初一就到外地就读的农村中学来说,无疑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张万波!
2001年8月14日,是个让张万波激动不已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他当上了父亲,但是那也是一个让他备受煎熬的日子,因为他的儿子在出生后第二天,因大脑缺氧住进了本溪市妇婴医院进行抢救。由于妻子在家“坐月子”,所以照顾儿子的重任全落到他的肩上。儿子在保温箱里呆了18天,他奔波在草河口、本溪、沈阳之间,为儿子拿药治疗。学校开学后,他又接任了初三的数学教学任务。他知道他的家人需要我他,但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那些处在人生第一个路口的学生们更需要他。因此在工作和家庭这个天平上,他向工作倾斜了。他没有因为儿子的身体不好而请过一天假,耽误过一节课。并且还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并不计任何报酬。在2002年的中考中,刘莹同学在满分为120分的数学这科上考取了116分的高分,他所教的毕业班的数学优秀率在全县排在并列第三名。比镇上的初中成绩还要好,那一年又让祁家堡地区的老百姓认识了这个小个子数学老师!
“动人心者,莫乎于情”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育人真理。一名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只有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样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几年来,只要学生有困难,无论大小,张万波都热情相助,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爱的果实。
2002年9月,张万波又接了一个初三班。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把班级带入正轨,在工作和家庭这个天平上他再次向工作倾斜了。班里有个叫栾忠慧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为突出,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利,他每天要翻山越岭上学,来回花费三个小时的时间。为了能让他和其他两名东沟的学生能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张万波带领他们住在学校,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做饭,洗衣服。为了他们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张老师再一次把年幼体弱的儿子扔给了母亲和妻子。需要说明的是同为人民教师的妻子,当时工作在草河城中学,离家也有三十多里,每天早出晚归。他把妻儿抛在家里,完全没有任何报酬地组织学生在校上晚自习,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每当听到电话里儿子“爸爸、爸爸”的喊声时,他也心酸,但当他看到学生一点点进步时,他觉得我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他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更对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呼。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生有“爱”,首先老师必须心存爱心。爱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是管理班级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因素。
2006年8月,还记得刚接一个毕业班不久,班里召开了《如果我是小草,是谁浇灌了我》主题班会,那次班会令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感动了,也正是那次班会让他认识到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感动和教育的,而后的“水痘”事件让全体师生都体会到了家的温暖。那年的12月11号到21号,班级里有15人在三天内得了水痘,被隔离回家学习了。这可急坏了他,因为当时正值期末冲刺的时候,谁都知道这对于初三的学生意味着什么。21号是得水痘的学生返校的日子,早上他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大字“回家了”,并且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封告全体同学书,写下了他最想说的话,把在校的学生给他写的信也写在了上面。在接下来的班会上,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把这个班级当作了家。其中,去了三个地方念了四年初中进过七个班级的蒋影同学更是谈了她的很多感受。她流着泪说:“老师,我进过很多班级,九年二班是最棒的,我们九年二班真的是一个大家庭,您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长!”刘鑫杨和周殿人是这个班中从外校转回来的两个学生。他俩在小学都是名列前茅的学生,上初一时都去了外地上学,结果在没有父母看管的情况下,他俩的成绩都很不好,到初三回来后在班级的名次也很不好,由于叛逆的心理使得他们的父母根本管不了他们。了解这一情况后,张老师为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房,并且每天晚上都陪他们学习,和他们住在一起。在这一年中,无论下雨还是下雪,他下班后都风雨无阻的去陪他们几个学生。正是他的无私奉献,他俩都顺利的升入了重点高中。在当年的中考中有22人考上了重点高中。从最少的3人到22人,这看似简单的数字变化,让张老师体会到了坚守乡村教育的幸福!
2009年秋天,张老师回到初一,继续做他的爱心班主任。通过二年的时间使得他的班成为了一个大家庭,让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做人上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2010年的9月27日班里的董芯名由于搬家要转到市里上学,在为他召开的《感恩朋友》的送别班会上,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流下了热泪。最后这个学生把张老师拥在怀里,哭着说谢谢他的时候,张老师也忍不住流下了幸福的眼泪。那年的五一,张老师年迈的母亲由于肝内胆管结石住进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5月5日进行了肝脏切除手术。这一次在工作和家庭的天平上张老师向家庭倾斜了!在医大陪护母亲的20个日日夜夜里,让一向视工作如生命的他倍感生命的珍贵,尽管感受了手术室外八个半小时的漫长等待和术后母亲受病痛折磨的煎熬,但是当他接到远在120公里外的学生的一个个电话问候时,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每天的电话沟通让他和学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他的课五个组长起到了临时老师的作用,每天出题、考试、批阅,尽管他不在,但是学生们的表现比他在时还好,在期中考试中,他班的学生名列年组第一、第二、第四名,这让身心备受煎熬的他找到了心理的安慰,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2010年的11月11日,作为全县教育系统师德标兵报告团唯一一名男教师,张万波老师20多分钟的师德报告得到了全县教育界同仁的一致认可,在报告会现场时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他师德的认可也是对他最大的鼓舞,给他更多坚守乡村教育的理由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在同年的9月10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在张老师小有名气的时候,他放弃了条件更优越、待遇更好的县城学校的邀请,毅然决然的选择留在离县城一百公里的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的力量。
执着坚守,一心扑在乡村教育教学工作上
2010年3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张万波老师开始走上了教务工作的岗位。同时他还是初一二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数学课,还兼任九年级的年部主任。超出常人数倍工作量可想而知,那时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的他,让许多人都不理解,在别人眼里觉得他这么做没必要,因为高级定完了,可以不用再那么卖力的工作了,可是他觉得做一天老师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对的起乡村的学生,对的起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正是这样一份信念让他毅然决然的执着的坚守着这份工作。
还记得初接教务处工作,整个教务处就他一个人,连一个干事都没有,有很多工作都要学习、了解、摸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他也深知搞好教学工作是他的立身之本,是重中之重。全校教务的大大小小的琐事都落到他一个人身上。所以,他必须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并尽可能地处理好教务处工作、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和时间的分配,见缝插针地谋划安排,穿梭于教务处、班级和任课教师之间。几乎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甚至早读站在教室看着学生读书时,都会头脑中不断发问“今天都有哪些事要做?需要每个老师都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不断发问,逐条安排解决。这样的工作一做就是10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按照原来的崇高师德要求自己,只能比以前做的更好,绝不比以前差。
2017年儿子到县城上高中,78岁的母亲和75岁的父亲先后因为心脏问题做了两次手术,张万波都没有因为家里的事耽误我学校的工作,没有扔下他挚爱的乡村教育教学,没有离开他挚爱的初中数学课堂。
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对于我们的农村的孩子的影响是巨大,但是我们复学后克服了一起困难,在2020年的中考中顺利完成中考任务。2020年6月张万波老师走上了教学副校长的工作岗位,同时担任了党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无论他从事哪项工作,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时时刻刻用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尽管张万波已经是鬓角泛白的中年教师,又地处偏远的农村,但是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锐意进取,在课改、教育教研和信息化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我县推行课程改革的初期,他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都发表在中小学名师精品课程系列丛书《修炼---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和《骨干教师成长案例与精彩课堂实录》书中。同时他的课改经验《感悟新课程的教法》发表在本溪县走进新课程的实践与思索《已是春意正浓时》一书中。他主持研究的的课题《初中数学纠错本有效性的研究》在县、市、国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推广到全校。在2016年全国第四届暨辽宁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在他精心的组织和培训下,学校有9人获得省级奖励,有3人获得国家级奖励,同时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奖,他个人所做的微课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二等奖,同时他个人获得突出贡献奖。
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回首张万波的教学之路,一路走来,一直在无私的奉献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党员教师。当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当有许多老师在经历了工作热情之后要出现职业倦怠的时候,他还在乡村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执着的坚守,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大爱谱写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不辞辛劳的品德,这就是他----张万波,一名有着对乡村教育事业大爱的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 杨芳
- 上一篇:不断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 下一篇:时时刻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