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医者仁心奉献给需要他的老百姓
- 2022-01-12 作者:范义浏览:3243

——记全国劳动模范、人民名医(国家名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协委员陶贵周
(辽宁区域经济/范义)陶贵周,辽宁省首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科带头人、临床首席专家、内科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曾任三个国家级培训基地主任:国家卫计委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主任、国家药品专业试验基地主任(心血管专业)和国家级双心医师培训基地主任。
海外求学:只为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服务于祖国
1979年夏天,20岁的陶贵周怀着为百姓治病的憧憬以优异成绩考入锦州医学院。1984年夏天,25岁的陶贵周以优秀毕业大学生留校。
在工作期间,鉴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危重病人又多,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陶贵周工作两年后,便又考取了心内科研究生。
1989年,经过三年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陶贵周作为“优秀毕业研究生”毕业,获得了由中国医科大学授予的硕士学位。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又有用武之地,因而工作期间,陶贵周愈发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1998年7月,由于各方面成绩突出,陶贵周被国家公派赴澳大利亚留学,在悉尼大学心脏科心导管室专修介入性心脏病学一年。
在澳大利亚学习的那段日子,他首先要过的就是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关。为了此事,他请了当地澳大利亚的名家录制了十盘有关心脏科的澳大利亚口音英语录音带,日夜攻读,很少休息。在澳大利亚的学习,主要是实习。陶贵周有时一天要连续做15例左右的心脏科手术,有时,中午连吃饭时间都没有。而且,为了预防放射线辐射,他每次手术都得穿上40多斤重的铅衣。由于长时间负重站立,他的两脚掌患上了腱鞘囊肿,站立时会感到麻木,手术结束后躺在床上也感到钻心的疼痛。放射线的辐射使他时常咽痛、感冒、发热,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和工作。由于是国家公派,即使做再多的手术也没有任何报酬,但他珍惜这每一次的手术机会,决不给中国人丢脸。留学这一年,他做各种介入手术1500余例,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可和称赞。
1999年10月,陶贵周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成后,澳方曾以高于国内十倍以上的薪水挽留他,但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归国。回国以后,凭他的条件,当然也完全可以在一线、二线大城市的中心医院去工作,可他不。他考虑的是:辽西地区在我国尚属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尤其是心血管领域,更是缺少专家。
老百姓有了心脏病,经常到北京等外地大医院去治疗。花钱多不说,路上时间太长,有的急性心梗患者转运半途中死亡。因而,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培养他的母校——锦州医学院(后发展为辽宁医学院最终更名为锦州医科大学),决心要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带回母校,造福于老百姓。临别前,他的导师——悉尼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主任、世界著名心脏病专家劳斯教授在鉴定书上给他这样的评价:陶贵周先生,“是少有的、聪明的、刻苦的、有竞争力的心脏病专家”。
救死扶伤:勇攀医学新高峰
陶贵周归国后,他在当时锦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领导支持下,带领心内科全体人员每年收治心脏病人5000多例,每年开展各项心脏介入手术数千例,成功率99%。开展数二十余项新技术,有时为保证手术病人安全出院,连续数天吃住在病房。
长期以来,突出的业绩,良好的口碑,上级单位以及社会赋予他的一道道耀眼的光环,他从没有过飘飘然。相反,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只要是患者需要,无论风雨寒暑,无论早晚或节假日,他都会随时从家里赶来,为患者解除病痛。工作42年来,他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坚持每天来病房查房,节假日也不例外,把无数个节假日、双休日奉献给了抢救病人、治疗病人的工作。
有一次,因为长期手术放射线的影响,他发烧达39℃,但他依然坚持为病人做急诊手术,手术下来,自己也虚脱在手术室里。由于长期的手术,铅衣的重量使他患上腰间盘突出,一次正值腰间盘突出急性发作,一名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半夜急诊,他硬是戴着护腰、忍着巨痛完成了手术。在又一次紧急通往导管室的下楼梯过程中,由于陶贵周着急,不慎摔倒,致跖骨裂纹骨折,但工作需要他,他不得不坐着轮椅或拄着双拐来医院做手术或指导手术……
有一次,他因为长期手术放射线的影响,常发高烧,依然坚持为病人做急诊手术。还有一次正值他腰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有一名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半夜急诊,他硬是戴着护腰、忍着巨痛上了手术台完成了手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的事,究竟发生了多少次?人们都记不清了。患者和家属都亲切的叫他是“心脏病患者的守护神”,是“老百姓的救命人!”。
陶贵周回到培养了他的老医院重新工作后,运用在澳大利亚学得的心脏介入手术新技法,开展新技术的革命,使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死亡率由过去的20%下降到2%,使心律失常治愈率明显提高。由于治疗效果的显著,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全科床位利用率由过去的60%上升到现在的130%。患者不仅来自辽西地区,也有来自省内外的患者。陶贵周教授真正成为了辽西地区心脏介入手术的开拓者和领军人。心内科在陶贵周教授的率领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地区心脏病诊治中心。同时,他们科还连续被评为重点医学专科,同时也被评为辽宁医学院重点医学专科。近年来,他还每年数十次参加国际、国内心脏病学学术交流会进行交流。发表国家级论文80余篇,著书及教材10余部,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培养研究生80多名。心内科成为了辽西地区唯一一个拥有三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专科:唯一的卫生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培训基地;唯一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唯一的中国双心医师培训基地。这三个“国家级基地”都是由陶贵周教授带领其团队领军牵头申报的。陶贵周教授也是辽宁省少有的同时具有冠心病介入治疗资质、射频消融术资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资质的专家之一。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CCU病房,三年前收下一位反复胸痛加晕厥的49岁患者,心电图及化验提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短阵室颤晕厥,可能是心肌缺血引起室速室颤。
当时,陶贵周主任、屈宝泽副主任和占育飞主治医师一起,立即将患者推送导管室,造影前患者在导管床上反复发生了室性交感电风暴,电除颤十多次,氨碘酮与B阻滞剂和心脏按压交替应用二十多分钟不能终止电风暴,心脏都已经停止了跳动,全靠按压暂时维持。
怎么办,不进行任何干预患者肯定要死亡,医生没做介入没有责任。若想有一丝生机,根本办法就是极迅速、极准确地做介入,开通堵塞的血管,患者可能有一线生机,但很可能在做介入中、介入后死亡,易引起家属不理解而遭到攻击。
可是这个病人是个下岗职工,全家五口人全靠他的收入来养活,他如果死亡他全家生活就没有指望了。医生的本能促使陶贵周们选择了甘冒风险开始介入治疗。三位医生在电除颤后恢复窦律的宝贵几分钟内迅速穿刺送入导管,马上又发生了室颤,在心脏按压间期送入球囊,球囊扩张时心影一动不动、又在按压下送入支架,血管堵塞开通了。继续按压数次,心跳恢复了,血压也恢复了。但长时间的心脏按压和电除颤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使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立即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治疗,急送重症监护病房。在重症监护病房48小时后,重症监护病房主任在电话里兴奋地说:“你们抢救的患者完全苏醒了,呼吸机也撤了。”他们又成功地救了一条生命!这是心内科、导管室与ICU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共同承担风险、共同付出,挽救了患者濒死的生命!患者1个月后复查,血压、脉搏、心率均正常,心脏彩超正常;2个月复查,患者兴奋地说:“我已经能正常工作,不受任何影响。只有在你们这样过硬的医护人员精心的救治下,才能使我起死回生”,并赠送心内科一面锦旗:“华佗在世,医高振宇宙;妙手回春,医德更堪夸!”现在患者已经出院3年,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能够胜任工作。像这样救死扶伤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基层的心脏病手术有了疑难,通过微信询问、会诊,或者发来疑问照片和图像,陶贵周和他的团队最短时间就解决了。这就随时方便指导了基层的心脏病治疗,方便了广大的基层医院和医生,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受到患者好评。在最近的中华医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共同联合在全国200多家三甲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症医疗质量管理”评比中,陶贵周领导的心内科连续两次获得银奖。
德为医先:带头倾心服务暖人心
1985年,辽宁省盘锦地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灾难。陶贵周教授不怕生命危险,带头报名参加了辽宁省抗洪救灾医疗队,奋战了一个多月,受到好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带头多次捐款。到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国家组织50多名心血管专家在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韩院士带领下成立3个访问团到汶川访问、会诊,陶贵周是其中一个团的团长。他还到辽宁省各地讲学、作手术指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到十多个县级医院进行基层医师理论培训和现场查房培训,受到当地医生的欢迎和好评。他还带领科内医生每年常规到县乡及农村养老院义诊和捐款,并将自己主编的数万元科普图书免费赠给广大读者。
作为内科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他是学院的学科带头人。陶贵周始终站在学术最前沿,在扎根心血管防治第一线的42年中,每年都不分昼夜地率领科室抢救大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9%以上,受到患者的认可和好评。作为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常委兼基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贵周为了宣传普及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加强培训以县医院为主体的基层医师心血管病防治能力。
他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不辞辛苦到省内各地,代表国家卫计委委托的专家对当地基层医师集中培训,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分别到辽宁省的北票市(县)、辽阳县中心医院、凌源市(县)中心医院、兴城市(县)中心医院、北镇市(县)中心医院、东港市(县)中心医院、普兰店市(县)中心医院,上午现场查房指导,下午专题讲座有关卫计委的冠心病规范化诊治标准,这种基层医师培训方法在辽宁省前所未有,受到当地医院领导、医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评。
作为本院心内科党副总支书记兼第四支部书记,陶贵周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党员每年到农村敬老院为贫困户多次义诊,对本单位贫困患病职工进行多次捐款。陶贵周教授经常向老百姓宣传如何防治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并免费开展关于高血压、冠心病的讲座,免费发放相关书籍3000余册,共计数万元。他始终坚持病人至上,救死扶伤的理念,在他的带领下,全科每年获得锦旗30余面,受到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四十二年如一日,不忘教师本色
作为锦州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诊断学教研室主任、心内科主任、冠心病病区主任集于一身的陶贵周教授,由于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负荷均较大,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患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红肿、发热、声音嘶哑。但他正在担任着本科生的理论课主讲,深知要保持授课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对学生的重要性,硬是口服两片复方新诺明就坚持把大课讲完。每次讲课他都是脱开书本,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绘声绘色、由浅入深地传授知识,每次讲完课学生都报以长时间热烈地掌声。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都给与高度评价,并被学生评为“幸福教师”。在辽宁医学院更名为锦州医科大学的揭牌仪式上,作为唯一一个教师代表做大会发言。在2017年锦州医科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大会上,又作为唯一一个教师代表做大会发言。他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在2019年“感动锦医,荐我恩师——立德树人好导师”参评中,获得“模范导师”称号。值得欣慰的是由学校校内400多名导师初选的32名被评选的导师中,在学生评审团打分中获得最高分。
陶贵周教授自回国后,便受到学院及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被任命为内科教研室主任。从那时起,他便在教研室主任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从教学大纲的修改到各种教学制度的制定,从本科生的实习指导与理论讲座到研究生的培养,都浸透着他的汗水。至今已经担任了20多年、七届内科教研室主任工作,受到领导、同行以及学生的一致好评,连续被评为“优秀教研室主任”。2006年,他作为内科教研室主任向教育部专家汇报工作,受到部专家一致称赞。2017年再一次代表内科教研室向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汇报工作,又受到教育部专家好评,均被评为“突出贡献教师”。陶贵周从2000年担任硕士生导师至今,培养了80多名优秀的毕业生,博士生4名,多次被评为“优秀硕士生导师”。
在2016年的硕士生导师培训大会,给300多名校内外导师作经验介绍和培训。每年举办全国基层医师培训大会,吸引辽西地区基层医院的医生和学生前来参会,每年参会人数达到500余人。锦州医科大学的高等教材,器官系统整合教材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点项目。
陶贵周教授作为主要专家成员积极筹划和参与了整套教材的编写过程并且主编《循环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专著5部:《高脂血症》、《实用医学理论与临床》、《心电图诊断简析》、《现代实用医学研究》、《心理心脏病学科进展》;副主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临床心力衰竭学》、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临床技能学》,还有两部教学参考书:《临床技能操作手册》、《简明应用临床麻醉手册》。陶贵周教授已经养成一个传统习惯,每一届新入科教研室的实习学生,他都亲自为学生再三讲实习医生的严格要求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新到附属一院的大学生,他多次给他们做“如何做一名合格医生”的讲座,多次为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做“如何作为一位合格的医科大学生”讲座,多次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毕业典礼及新生入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进行讲话。2018年锦州医科大学庆祝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暨“三全育人”表彰大会上被评为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唯一一个“教书育人标兵”。
有付出就有收获
如今的陶贵周,因长期的放射线照射以及劳累致使头发提早花白,长时间站立工作使他的腰部和颈部伤痛累累,但他没有被辛劳击倒。陶贵周说他将用毕生的精力和一颗医者仁心,投入到他每一天的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和需要他的老百姓。陶贵周教授从医学习和工作已经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也换来了应有的收获。陶贵周医生的事迹被病人认可,被人民群众认可,也被他的广大同行认可。
责任编辑 杨芳
审核总编 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