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首届鲫鱼文化节,村民摸鱼笑开颜
- 2021-07-25 作者:宋丽丽浏览:3036

(辽宁区域经济/宋丽丽)盛夏的午后,碧空如洗,绿油油的稻田带着丝丝清凉,为欢快地鱼儿遮荫庇凉。“我摸了五条鱼”“我也摸了三条了”,二十多名村民们边玩着摸鱼游戏边相互比对,在岸上的村民们则各自为下田摸鱼的亲朋好友加油叫好,一片欢喜热闹的场面......7月23日,沈阳市辽中区首届鲫鱼文化节在辽中区冷子堡镇金山堡村广场隆重举行。此次文化节由辽中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辽中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辽中区农业农村局、辽中区冷子堡镇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以“传承宣扬鲫鱼文化,献礼建党100周年”为主题,发挥地域优势,深入挖掘“辽中鲫鱼”的文化和内涵,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节现场,摄影绘画展示、水田摸鱼大赛、鲫鱼烹饪展示、淡水鱼及农产品展示、趣味运动会等富有浓郁鱼特色的活动,让村民们玩得不亦乐乎。
“我养鱼养了十多年了,平时都是批发卖鱼,没有亲身体验摸鱼的乐趣,今天吃着鱼也摸着鱼了。”来自冷子堡镇周徐村村民冯恩胜提着自己刚刚摸到的鲫鱼,心里乐开了花,“咱辽中鲫鱼又肥又鲜,欢迎大家都来尝尝,今天文化节的气氛太好了,咱辽中人自己的节日,我心里挺骄傲的,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丰收的乐趣,玩的太开心了。”


冷子堡镇镇长刘晔告诉记者,今天通过烹饪展示、水中摸鱼大赛,我们玩鱼、赏鱼、品鱼、吃鱼,一起走进“辽中鲫鱼”的悠久历史文化,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到鲫鱼文化节当中,主要想通过鲫鱼文化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来带动冷子堡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推动冷子堡镇的乡村振兴发展。
斯人若彩虹,向晚鲫鱼风。冷子堡镇是闻名遐迩的“生态天堂、鱼米之乡”,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此次文化节的举办标志着冷子堡镇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凭借镇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后发优势,以多年来厚积薄发的产业集群牵引,书写新时代新农村的华丽篇章。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廷霜在致辞中表示,“一岗四堡”文商旅功能区是辽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辽中区首届鲫鱼文化节”,适应时代新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阵地,展现了辽中区的形象,也彰显了辽中区的魅力,是将辽中区的鲫鱼文化进一步推广的重要时刻。希望全区上下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共同努力,擦亮“辽中鲫鱼”品牌,助力“一岗四堡”文商旅功能区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好冷子堡镇这颗辽中的北部明珠。


据介绍,辽中区冷子堡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淡水鱼养殖产业有几百年的历史,全镇2万亩精养鱼池年产成鱼4.5万吨,2020年淡水鱼养殖总产值达5亿元,有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国家健康养殖示范场。据记载:鲫鱼原产于辽中境内的辽河、浑河、蒲河等自然水域,因其个体大,体高背厚,肉嫩肥美,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盛京,由于喜食辽中产的鲫鱼,将其列为贡品。因辽中境内自然水域盛产鲫鱼,深受消费者青眯,被评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得名“辽中鲫鱼”。同时,辽中区还先后被评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高效养殖示范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辽宁特产“淡水鱼”之乡。
审核总编 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