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振兴区:实施精准化服务、塑造特色化品牌
- 2021-05-28 作者:景媛媛浏览:520

(辽宁区域经济/景媛媛)筑牢基础化建设、实施精准化服务、塑造特色化品牌……丹东振兴区自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以来,全力做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筑牢基础化建设。健全组织领导,下发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强化阵地建设,依托区委党校、区文化馆等建立98个基地;充实队伍力量,组建由全国文明家庭顾伟、娄跃文等众多先进典型为成员的专家、专业、百姓三支队伍500余人,活动基层志愿者8000余人。中心自2018年11月成立以来,线上线下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900余次。


实施精准化服务。拓宽实践思路,建立“线上点单”,创新“线上投票”,利用“振兴关注”微信平台刊播“90后讲讲马克思”等课程600余节,累计受众20余万人次。出台课程手册,联合多部门、校外培训机构编印《振兴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品课集》200册,发放至各基地、所、站。拓展实践形式组织“老党员讲师团”在各实践所站开展《中国制度的全景图,中国道路的定向标》等理论宣讲90余次,在基层站点设立“爱心超市”,发动群众捐献转赠衣物累计3200余件。
塑造特色化品牌。实践基地全面开花,打造菜单式点课授课、手机网络式授课模式。安东老街骨干基地推行“6+N”品牌活动,将讲故事、播短片、学经典、习礼仪、听讲座、看演出同N种主题特色环节相结合,累计开展活动320余次。区文化馆骨干基地着力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授课190余场。实践所站示范先行,流动宣传60余次,打造随时学、随处学、随需求学的学习活动氛围。
下一步,振兴区将以“一学一庆一创”为主轴,以五项重点任务为牵引,切实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增强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获得感幸福感。
审核总编 傅强
审核总编 傅强